2021年湖北自考06172 耕作学教材大纲

发布日期:2021-09-26 浏览:774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课程代码:06172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农业技术应用学科,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农业开发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在一定气候—作物—土壤—社会条件下的农田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初步具有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种植制度、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杂草防除技术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掌握:资源辩识与评价技术;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的设计、制订及评价技术;作物布局技术;复种、间混套作、立体种植及调控技术;土壤耕作技术及评价、水肥平衡技术等。培养学生组织生产和种植业宏观管理、技术组装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章 耕作制度引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根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重点)

  识记: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理解: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内容,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应用: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二)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次重点)

  识记: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中国农业历史与演变。

  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根据;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应用:更新农业发展相关资料;补充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三)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般)

  识记:耕作学。

  理解:耕作学的任务和对象。

  章 作物布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了解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掌握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理解掌握主要大田作物(水稻、玉米、甘蔗、花生、木薯、大豆、甘薯、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对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的生态适应性;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作物布局的方法;能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布局方案。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重点)

  识记:作物布局,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理解: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土肥条件与作物的布局,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应用: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补充与更新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布局情况。

  (二)作物布局设计。(次重点)

  识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理解:作物布局设计的内容。

  应用: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方案。

  (三)我国的作物布局。(一般)

  识记:我国的作物结构。

  理解: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果品蔬菜布局,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章 间混套作与复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间、混、套作的增产作用和增(减)产的原理;了解间、混、套产量效应的主要表现及增(减)产率的计算、表示方法;掌握间、混、套作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了解不同区域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方式及其特点。

  同时理解复种的基本概念,复种的增产作用和增产原理;了解复种的基本条件;掌握复种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能指导农业生产;了解水田、旱地复种的主要类型、方式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复种的效益原理和农业技术。(重点)

  识记:种植方式,种植指数,作物与品种选配,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配制,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复种的条件。

  理解: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和减少竞争原理等概念;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复种的效应原理,复种的农业技术。

  应用:根据不同作物生长特点,设计适合当地的间混套作模式和生产技术。

  (二)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复种的条件,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次重点)

  识记: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复种,复种指数,熟制,休闲,撂荒。

  理解: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复种的现状,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间混套作、复种的发展展望。

  应用:根据复种的基本条件,提高某地复种指数及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三)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 (一般)

  识记: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一年三熟。

  理解: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和方式,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应用:根据作物的间混套作模式图,分析作物的组合技术和生产技术。

  章 轮作与连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轮作与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及连作的作用,理解掌握轮作的增产作用和增产机理,了解连作导致作物减产的原因及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了解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和连作的应用;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及茬口顺序与安排。理解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反应的差异性;明确哪些作物可以连作,哪些作物不宜连作;理解作物茬口特性的基本概念;作物茬口特性的主要表现;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机理;理解掌握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以及轮作中作物轮换顺序和茬口安排的基本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轮作和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的作用,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连作的作用。 (重点)

  识记:轮作和连作。

  理解:轮作的增产作用和增产机理;轮作的防病、虫、草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禾谷类作物茬口特性,豆类作物茬口特性,油料作物茬口特性,薯类作物和甜菜茬口特性,工业原料作物茬口特性,绿肥和多年生牧草作物茬口特性。

  应用:茬口的顺序与安排;不同地区的作物茬口特性、轮作组成及轮作制。

  (二)轮作的现实意义,作物茬口特性的概念 ,连作的应用。(次重点)

  识记:轮作的现实意义,茬口,茬口特性的形成,连作应用的必然性。

  理解:连作的合理应用。

  应用:连作的运用。

  (三)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连作的危害及消除途径。(一般)

  识记:品种与连作,连作的危害。

  理解:忌连作的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连作的作物。

  应用:连作危害的消除途径。

  章 土壤耕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和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理解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掌握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土壤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措施及其作用;理解少耕、免耕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少耕、免耕的主要优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土壤耕作类型。(重点)

  识记:土壤耕作,基本耕作措施和表土耕作措施,少耕与免耕。

  理解:土壤基本耕作、表土耕作措施及其作用;少耕免耕的原理;少耕免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水田与旱田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土壤耕作制的制定。

  (二)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次重点)

  识记: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

  理解: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应用:土壤耕性与耕作质量的关系,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三)土壤耕作制。(一般)

  识记:土壤耕作制的任务,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理解:建立土壤耕作制的程序;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应用: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耕作制。

  章 种养结合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了解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掌握种养结合模式,掌握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种养结合模式。(重点)

  识记:种养结合。

  理解: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水田、旱田种养模式。

  应用:我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

  (二)庭院种养模式。(次重点)

  识记:立体结构多样性,产品的高效性,经营的灵活性,生态的特殊性,美化环境。

  理解: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应用:结合当地情况设计庭院高效种养模式。

  (三)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一般)

  识记:种养结合的意义。

  理解: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发展,田间立体种养的发展。

  章 耕地保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耕地保护的内涵;了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耕地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掌握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掌握控制风蚀的基本措施;掌握控制农田杂草的防治措施;掌握盐碱土的改良措施;掌握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耕地保护的内涵和目标。 (重点)

  识记:耕地保护的内涵。

  理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目标。

  应用: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措施。

  (二)耕地水蚀、风蚀、农田杂草、盐碱土、污染土壤的防控与治理措施。 (次重点)

  识记:水蚀、风蚀的类型。

  理解:耕地水蚀、风蚀、农田杂草、盐碱土、污染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应用:耕地水蚀、风蚀、农田杂草、盐碱土、污染土壤的防控与治理措施。

  (三)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般)

  识记:农田杂草、盐碱土、污染土壤的类型。

  理解:耕地现状,耕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渍盐碱化,土壤污染。

  应用: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章 耕地培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其转化;了解有机质在耕地培肥中的作用;理解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的机理;掌握耕地培肥途径与措施;掌握耕地培肥体系的制定原则;掌握用养结合的土壤保护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耕地培肥的途径与措施。 (重点)

  识记:耕地培肥,耕地物质循环,生物养地。

  理解:制定耕地培肥体系的原则。

  应用:耕地培肥的途径与措施。

  (二)耕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次重点)

  识记:耕地物质循环,化学养地,有机无机结合养地。

  理解:种植制度中用养结合平衡体系的建立。

  应用:耕地养分与有机质平衡的计算,养分平衡公式的应用。

  (三)土壤现有机质及其作用 。(一般)

  识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因素。

  应用:土壤有机质在耕地培肥中的作用。

  章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分区概况;掌握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主要农区耕制制度及发展方向。

  (一)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 (重点)

  识记:水田多熟集约农牧渔混合型,丘陵山地农牧混合型,旱地粗放型农牧混合型。

  理解:平原、丘陵、山地主要耕作制度。

  应用:平原、丘陵、山地耕作发展方向。

  (二)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次重点)

  识记:高寒、河谷、荒漠、草原耕作制度。

  理解: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用:高原、河谷、荒漠、牧区的耕作发展方向。

  (三)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分区概括。(一般)

  识记:一熟农渠,两熟农区,三熟农区。

  理解: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分区概括。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耕作学 (第二版) 曹敏建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8

  2、参考教材: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作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刘巽浩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9

  耕作学 曹敏建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2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7学分,建议总课时126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7

第二章

作物布局

16

第三章

间混套作与复种

16

第四章

轮作与连作

14

第五章

土壤耕作

16

第六章

种养结合

16

第七章

耕地保护

16

第八章

耕地培肥

14

第九章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

11

合 计

126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 %、"理解"为40 %、"应用"为40 %。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 。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 )

  A.0.2% B.0.3 C.0.4 D.0.5

  2、下列作物中属于避旱涝型的是 ( )

  A.油菜 B.水稻 C.棉花 D.谷子

  二、多项选择题

  3、下列作物中属于C3作物的有 ( )

  A.高粱 B.水稻 C.小麦 D.棉花 E.甘蔗

  4、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

  A.华南 B.东北 C.新疆 D.内蒙古 E.海南

  三、名词解释题

  5、养地制度

  6、间作

  四、简答题

  7、简述少耕的优点。

  8、简述生物养地的作用。

  五、论述题

  9、结合生产实际论述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10、试述华北地区“小麦/玉米→小麦/棉花→油菜—大豆”包含的耕作学原理。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 最新专题
  • 升学动态
  • 升学问答